阅读《我的家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结合课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的家在哪里》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冰心的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上课前十分钟大家就拿到了课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文章。(学生读课文,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板书在黑板上)

师:课文中有些容易读错的字音,我们一起来识记这些字音。(注音后学生齐读:作揖回溯)大家学习语文时,记得注意日常的积累。(学生点头,并在课本上注音)

师:课文的题目是《我的家在哪里》,课文回答这个问题了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生(合):只有住着作者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很好,让我们来品读这句话。这句话用了一个“只有……才”的句式,这个句式表达出怎样的语气呢?

1:我觉得是强调,是一种非常肯定的语气。

师:非常好,是一种很肯定的语气。很肯定地向我们强调,只有住着作者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所以这一段接下来作者列举了许多她居住过的地方,但她却说“都不是我的‘家’”。这些地方和中剪子巷有什么不同?

(学生默读第 5段)

2:我觉得这个家是(作者)小时候与父母弟弟们住过的,有父母对自己的爱,家人对自己的爱。

师:也就是说这里有亲人之间的亲情。作者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家?

生(合):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是的,作者说,这个家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板书:品读),这个“灵魂深处的家”为什么让冰心如此眷恋。请问同学们,冰心是如何写这个家的?

生(合):通过一个梦。

师:梦中有哪些人?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各自大声地朗读第 23 自然段。(学生各自大声朗读)

师:好,现在我们来说说梦中描写了什么人。

3:梦中出现了路上的行人,还有一位中年车夫,还有作者。

师:嗯,梦中有行人、车夫,还有一个“我”,而且是小时候的“我”。这些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文章用了几个形容词,形容车夫是膀大腰圆”“、脸面很黑,还用了些动词把我举上车去,显得这车夫挺老实的。

师:呵呵,哪句话让你觉得这车夫很老实?

4:膀大腰圆,脸面很黑,是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人。还有着街上的行人,互相地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让我感觉那种氛围很和谐,然后很安乐的样子,前面还用慢条斯理来形容他们,我觉得这个城市的节奏不匆忙,让人感到很舒适。(板书:和谐、舒适)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

5:很安逸的感觉,比如说慢条斯理,给人很舒适的感觉,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吧。(板书:慰藉)

师:“我”和车夫有两句对话,车夫说“上哪儿?”“我”说“,我要回中剪子巷”。

6:是你要上哪儿呀?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师:大家觉得车夫在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呢?想象当时车夫说话的语气和动作是怎样的?

7:车夫让人比较有安全感,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微笑着的,弯着腰问的,很和蔼。

师:也就是说,虽然脸黑高壮,但对“我”很和善。请大家和邻桌的同学互相读车夫孩子的对话,读出孩子的纯真语气,读出车夫的和善。

(学生朗读)

师:现在大家能用一句完整、规范的话来概括这梦给你的感觉吗?

8:梦中给很淳朴、很完美的感觉。

9:梦中让人觉得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读出这份梦中的淳朴、和善、闲适、完美。大声朗读,自己读,或是读给邻桌的同学听。

(学生各自大声朗读)

师:冰心在第一段就说到,“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同学们读过了冰心老人的梦,现在明白冰心老人眷恋着———(学生接:家、淳朴、友善)淳朴和友善,这就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时,老人回溯自己走过的生命道路,眼泪流了出来,为什么?

10:她在家里回溯了自己九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想起了家的亲切、温馨,所以眼泪涌了出来。

师:哦?是这份亲切和温馨使老人感动得流泪了吗?

11:是回溯起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眼泪不禁涌了出来。

师:是的,回想着那份温馨和亲切,再想想自己走过的甜、酸、苦、辣的人生,是百感交集啊!就像冰心老人在文中说的那样,“万千恩怨及今朝”!

师:那冰心老人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甜、酸、苦、辣?让我们一起来回溯老人九十年来的生命道路。请大家将自己手上的“冰心简介”读一读。

(学生快速浏览简介,并读小标题)

师: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伴冰心走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生命最初的理想在中剪子巷启程,老人走过的近百年的生命道路,其实就是中国近百年的动荡的历史。尤其在 1966—1976 年间,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浩劫!大批的知识分子遭到了四人帮造反派的迫害,被抄家、被批斗、被下放去劳动改造,许多人被迫致死,家破人亡,年近七十的冰心老人也在劫难逃。文革结束后,八十岁的冰心病重,行动写字都很困难,但我们从《再寄小读者》中看到,心胸开阔的老人乐观地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依然用简朴的文字述说着自己对生命最真的告白。历经风霜的老人,那颗真挚的心从未改变。下面让我们走近冰心,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各自大声朗读世纪老人的百年感悟。

(学生各自大声朗读)

师:你从老人的话中读出了什么呢?

12:读出了释然。

师:具体哪些地方体现了老人的释然?

13地道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

师:回到课文中,冰心没有哪些东西?

14:无权、无官、无级、无款、无旧。

师:这些都是所谓的世俗的身外之物。我们读一读这段冰心老人的话,试着读出那份释然。其中运用了排比句,大家要读出排比句的效果。

(学生读最后一段话语)

师: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和无顾无虑、无牵无挂的语气是一样的吗?我想无顾无虑、无牵无挂要读得慢一些,老人蔑视名利,不为世俗所累,无顾无虑是一种坦然、一种释然,犹如舒了一口气般舒坦。

师:然而冰心老人真的一无所有吗?

生(合):不,她还有家。

师:老人在最后说,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剪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老师想请问大家,这个“家”为何打上了引号?

14:它不仅仅是个物质上的家,也是个精神上的家。

师:就如冰心告诉我们的一样,这个家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那里有淳朴、和善的乡亲,有儿时纯真的回忆,有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爱。冰心对于自己拥有这样的家,感到非常的自豪!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理解,再品读冰心老人的这段话。

(生读,老师范读,学生再各自读)

师:或许,你我还年轻,阅历还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位九十高龄老人的全部情感,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记住冰心的这些语言,在将来渐渐长大的岁月里,我们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冰心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述说了一个梦,梦中那个孩子和老人穿越了时光,在梦中相遇,告诉我们有一个灵魂深处的家,那儿有爱,有爱便有了一切。

(学生再次诵读课文)

师:同学课后可以找冰心的其他作品阅读。下课。

师:这个问题还真的难以用几句话说清啊,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访问者往往会在访谈前要先把提纲给受访者了。(生笑)但我还是想用简单的几句话阐述一下理由。在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遇到过对我的人生有极大影响和帮助的语文老师,也曾因为某位老师而意志消沉,所以我只能说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学生这个阶段的好的引导者。

20(同上组):第三个问题我想问老师,你来给我们上了课后,觉得上海的学生和广州的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生笑)

师:好,谢谢,你先请坐。就一堂课而言,你们让我感到新鲜,而我自己的学生让我感到亲切。但是就整体而言,我个人觉得上海这个城市更时尚更年轻,而广州显得更务实。我想这种地域文化对教育乃至各领域多少都应该是有辐射有影响的。那么,我已经回答了三个问题,你们组要请一位同学来阐述一下,你们的问题围绕什么中心,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生(七嘴八舌):围绕老师作为语文老师的认识和追求,目的是想让老师更多地将自己呈现给同学们以及听课的老师们。

师:谢谢你们的提问。其实,如果有时间,老师还想对我们的同学做个访问,我相信这教室坐着的也许就有以后的李政道、傅聪、周杰伦、鲁豫等等。最后老师想将这几句话送给大家:把握访谈技巧,感受语言魅力,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我更想借这节课告诉大家,同学们是学习者,老师也是学习者。学习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了解,更重要的在于过程的体悟。同学们,传记访谈也好,诗歌小说也好,别把它们只当作试卷上的文字游戏,那都是生活的艺术与结晶!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各位老师!

1)概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5分)

2)划分并列出这堂课的教学步骤。(5分)

3)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分析、评述。(10 分)
(1)概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5分)
(2)划分并列出这堂课的教学步骤。(5分)
(3)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分析、评述。(10 分)
【正确答案】:(1)①了解作家冰心,理解“家”的内涵。
 ②品味作家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
 ③体味作者感情感悟文中蕴的丰富哲理。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2)①导入课文;
 ②齐读,正音正字,进入初步感知课文阶段;
 ③采用释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文本中心句提问,提炼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品读阶段;
 ④结合文本思路设计话题,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理解阶段;
⑤结合冰心生平资料的阅读,紧扣文章最后一部分,体会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感悟,解读“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进入提炼升华阶段;
 ⑥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可给满分。满分5分,意思对即可。)
 (3)教学重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这首诗作的教学重点是品味作者的语言,把握“家”的内涵,理解文本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课例进行分析文本欣赏既要“知人论世”,还要“感悟体会“。事实上,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作者(文本)、专家解释者(教师)、文学接受者(学生)三方对话交流精神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作者深层情感的解读当然离不开作家身世资料的互文性阅读。该教师能在文本理解的关键点。
 恰当地运用这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冰心释然的是什么,而永远牵念的又是什么。
(第六章 P149-153)
 (参照“答案要点“中标识的给分点及分值酌情评分,意思对即可。)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