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明体验与文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体验的特征有三: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体验对文学的美学效果表现在: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超越对象本身,超越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苏轼的这首词是一首中秋月夜为怀念弟弟(苏辙)而写的词。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年他已经四十一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词一开头便是接连对着青天发出迷惘的痴问,这是诗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满腔痛苦无法抑制的迸发。这痛苦为什么会如此之深沉呢?因为诗人渴求着一个“琼楼玉宇”般光辉圣洁的理想,然而现实却是冷酷的,美好的理想却偏偏不能实现。把酒问月,起舞弄影,诗人是孤独的。这是在那个社会里无法找到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出路,诗人不得不承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是诗人并没有被悲哀所淹没,他热切地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了这首词,我们会感到一种深沉的苦闷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但是透过这苦闷和悲哀的纱幕,我们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挚的手足之情,一种对美好理想的执著的追求。足见诗人对生活的体验是长久且深刻的。诗人把对弟弟、亲人的思念放在自己月下饮酒时与明月的对话中,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意境达到了诗意化,情感达到了诗意化。诗人对弟弟的思念是一种苦思,他没有局限在个人的苦思上,而是超越了自己,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热切希望,希望天下人都能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意义深远博大。只有苏轼这样深受儒家、道家思想而又志大才高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美的传世佳作,这就是体验对文学的美学效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